太极拳的技击和养生 陈雄:太极拳桩功( 四 )


活桩练法亦叫行桩 , 这一步主要目的是把站桩中所练出来的内含功力与运动实战有效连接到一起 , 有些练者在站桩时能练出整体劲 , 但在运动当这种整体劲又散了 , 这就是在行桩这个环节上没有得法或没有深入练 , 导致中间脱节 。
待以上对练有了较好的基础后 , 接着习练另一种对练桩功 。 练法是让对方放开手脚用掌或拳朝自己胸膛、腹部进行击打 , 或者采用肩靠、胯打等等 。 该练法要求守桩者除了脚下有根、腰脊柔软且有弹力之外 , 还要求有较为充足的丹田内气 , 是静功桩、动功桩结合修炼的体现 。 练者应知能量聚则为丹 , 散则为精、气、神 , 盘架站桩越多 , 能量积累越多 。 笔者认为 , 在对练击打桩功时还要注意体悟太极拳以松接力、以意截力和外家拳排打功以硬接力的区别 , 悉心感悟太极真功松紧的奥妙 , 要认识到松只是一个相对概念 , 没有绝对的客观尺度 。 松是一种“看着有摸着无 , 摸着有动着无”的技艺 , 桩功也是太极拳练松用松的手段之一 。 松则蓄能 , 紧则释能 , 这个紧不是又硬又僵的紧 。 松长紧短只一瞬 , 一瞬松紧力炸崩 , 松紧无常玄机妙 。 松功核心无非是加大内在的松紧空间和缩短松紧的时间 , 松紧有度是人体运动的枢机和动力源泉 。 若无此功夫就站桩让人击打 , 轻则造成被打部位皮肉间的毛细血管破裂而出现青紫痛块 , 重则伤及骨骼或内脏 。 还要注意腰部的舒松 , 使脊椎上最大的向前弯曲的腰弓往后垂直 , 能让自己的重心沉降到中轴线与小腹下部的交叉处 。 以上对练是一种接近实战的抗打训练 , 所以习拳者要有相应的太极内功才能参与训练 , 起初对练时最好有老师!临场指导 。
有了站桩、行桩的扎实基础 , 接下去就是化桩 。 练拳者不要倚桩功逞强犯顶力之病 。 太极技击名家杨少侯先生说:肢体不僵滞 , 不扎桩 , 实腿能走 , 虚腿能抬 , 不要误解桩功之根 。 林墨根老师曾对此有过描述:行桩就是使行走坐卧始终处于桩态 , 全身任何一点皆具八面的支撑力与螺旋力 , 练拳者的一举一动都是在太极拳阴阳转换的哲理中进行 , 大可无外 , 小可无内 , 无形无象 , 只有神意犹存 , 初步接近后天返先天的境界 。 由于笔者尚未练成如此功夫 , 故无感悟可言 。
习练桩功确是需要吃苦耐累 , 要有坚韧的意志与毅力 , 不要因为桩功单调、枯燥就放弃习练 。 比如站一个动功桩5一P0分钟 , 其中有几十秒钟最为受力 , 脚底麻木 , 膝关节热烧 , 大腿酸胀 , 汗流浃背 , 甚至身体颤抖 。 在单练站桩中若无此感受 , 说明习练者还未得法悟出要领 , 需以既静又专之心在缓慢运动的松沉撑蹬中求得 。 熬过这难受的时刻 , 功夫自然见长 。 热练三伏 , 冷练三九 , 坚持练3—5年桩功 , 然后把桩功融入拳架、推手 , 盘拳如站桩 , 推手如站桩 , 做到步桩合一 , 势中有桩 , 桩中含势 , 无处不是桩 。

有技击和两大主要功能 , 两者都是中华瑰宝 。 自古至今练成太极拳技击和养生的高手只是凤毛麟角 。 今天两大功夫的绝技都有发掘、继承、发展的需求 。 青少年和青壮年人适合练技击 , 中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适合练养生 。 说解放后国编、简化、普及太极拳是“花架子”、“花拳绣腿”、“太极操”不妥 , 把当今太极拳区分为“太极拳功夫”、“太极拳运动”、“太极体育竞技”更不合适 。 当今太极拳可以区分为偏重技击功夫的传统太极拳和偏重养生功夫的现代太极拳 。
谈到太极拳功夫 , 就不能涉及到太极拳的创始人和太极拳理论 。 “太极拳”一词首先出现在王宗岳太极拳原谱中 , 张三丰、陈王廷等各派系从无“太极拳”之称 。 只有承认王宗岳是太极拳创始人 , 承认王宗岳太极拳原谱 , 才能认可太极拳确实有技击和养生两大主要功能 , 也才能正确地判断太极拳有两种可信的传承:1、太极拳创始于明代 , 宗师王宗岳和先师蒋发是明代人 , 王宗岳发明太极拳亲传蒋发 , 蒋发亲传赵堡邢喜怀 , 邢传张楚臣 , 张传陈敬柏

推荐阅读